迷題:逆周期增長視角下再析“以房養老”住房反向抵押業務|宏觀經濟
文/幸福人壽副總裁常勇,幸福人壽創新業務部企劃督導呂繼飛,幸福人壽創新業務部以房養老辦公室副處長王艷“以房養老”住房反向抵押業務完全符合中央金融工作會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會議精神,是逆周期增長框架下促消費、化存量、防風險、穩保障的重要工具。因此,積極推動保險機構參與“以房養老”業務,是實現養老金保障體系的供給側升級,體現金融業“人民性”長期使命的重要抓手。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做好包括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在內的五篇大文章,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其中,養老保障問題越發突出、養老金融需求日益凸顯。亟須高度關注銀發群體的剛性需求,在完善養老金融市場、豐富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方面建立健全養老金融體系,深入推進養老金融發展。在現有的金融服務體系中,“以房養老”住房反向抵押業務(以下簡稱以房養老)高度契合會議精神。“以房養老”優化國民資產配置,釋放內需潛力,拉動邊際消費傾向(MPC)經濟增長靠“三駕馬車”的拉動。黨的十八大就明確指出,要把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的核心。近年來,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步提高,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消費領域增速卻相對緩慢。特別是2020年開始,國民人均消費支出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下跌,其增速明顯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且差距在逐步拉大。雖然在2023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期間國民消費傾向有所恢復,但節奏明顯偏緩,短期內波動較大。除了疫情影響,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是導致消費提升遲滯的重要因素。其中最核心的影響因素是國民對未來生活品質有更高的預期;但由于收入來源單一、人均負債較大、低流動性資產占比過高,導致國民普遍增加現金儲備,抑制消費需求。由于總消費與社會保障體系線性相關,隨著三支柱的養老金體系逐步完善,特別是以房養老業務如果能夠得到有效推廣,社會總消費可能會進一步走高。根據社科院調查數據,我國家庭戶均總資產在2020年就已達到317.9萬元,但流動性較差的房地產資產占比卻超過65%。另外,到2022年我國家庭戶均凈資產僅為30.4萬元,國民人均負債高達14.7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0.33萬元/月。這也就是說,我們的國民是一種“房產富、現金窮、負債高”的狀態。面對養老這一顯形剛需,國民不得不壓制消費,進行養老儲備。由于養老現金流需要“安全、穩定、可持續”的特性,從供給側角度來說,能提供完全符合上述需求的金融產品,除了社保以外,國民可選擇空間并不多。而“以房養老”業務不但能夠滿足養老金“安全、穩定、可持續”的特點,且屬于后端付費的模式,既滿足了國民的遠期養老需求,又釋放了當期的現金壓力,極大地優化了國民家庭資產配置與現金流,非常有利于拉升邊際消費傾向(MPC)。到2022年,我國國民已擁有住房14.9億間,約合4.5億套;構成了大規模推廣“以房養老”業務的物理基礎。以為客戶提供人均8000元/月養老金測算,在消費者前端至少可以釋放出人均15000元/年的保費成本。按照生命消費周期理論反推,釋放出的保費成本必然有相當一部分變為實際的當期消費。保守估算,假設全國僅有1000萬套房屋投保“以房養老”產品,釋放出的保費成本中只有50%轉化為消費需求,那么一年就有1500億元被釋放出來,這是非常可觀的。假如“以房養老”產品能夠成為系統性的養老金補充資產,同時滿足國民遠期剛需與當期家庭現金流優化需求,按照消費生命周期理論推理,會對當期的消費產生正向牽引作用。通過“以房養老”補充健全“三支柱”框架,優化供給側體系,推動居家養老體系構建,實現雙向增長加快養老金體系結構化改革,特別是健全第三支柱產品體系刻不容緩。在中國全部養老金資產中,第一支柱養老金占據了絕大部分,第二支柱占比相對較小,而第三支柱占全部養老金資產的比重幾乎為零。我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人數2022年達到10.53億人;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的參與人數雖然也逐年提升,但目前覆蓋人群仍十分有限。2022年全國企業年金的參與人數僅有3010萬人,不足第一支柱的3%。因此,絕大多數中國國民當前僅有第一支柱的退休收入保障。從微觀層面來說,養老金替代率水平決定了個人養老的品質優劣,世界銀行建議養老金替代率不應低于70%,而國內目前的替代率僅為40%左右。第三支柱養老金產品供給側較為單薄,是導致養老金替代率水平較低的重要原因。現有第三支柱中明顯缺少廣覆蓋、高靈活、前端成本低的產品補充。而“以房養老”獨特的產品形態則可以很好地彌補上述問題,能夠起到健全“第三支柱”框架的積極作用。從我國國民養老觀念出發,構建圍繞“以房養老”為核心的養老年金支付+居家適老化服務+養老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產業鏈,可以針對性地解決國民養老金替代率困境,也更符合國民的養老傳統。此外,養老年金支付+居家適老化服務+養老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產業鏈具有更多維度的價值深挖空間。保險公司應依托“以房養老”業務轉換角色定位,成為資金支付商。圍繞“以房養老”客戶建立整體方案+組塊化采購方式,實行智能管家、生活管家、醫療管家、康養管家訂制化服務包模式。反向整合醫療、居住、護理、食品、娛樂等諸多服務場景,建立一站式居家養老解決方案。在實體經濟維度,以房養老為核心的產業鏈建立在深挖存量基礎上的新型增量,是以存量房屋為錨來盤活資金、打通服務的新業態。一方面,該產業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存量房屋去“庫存化”,激勵國民踐行“房住不炒”的大政方針;另一方面,通過存量資產變現產生的現金流,必然會流向上下游聯動的“醫健康養”實體產業,實現GDP與就業的雙提高。在保險行業維度,我國人均 GDP 及可支配收入水平不高,且住房、醫療、教育成本高企,制約了低頻、持有周期長的商業保險購買意愿及購買力。但“以房養老”為核心的產業鏈在無需前端支付成本的前提下,極大地解決了個人養老規劃問題,使得國民對保險的接受度更高,將驅動國民在當期購買其他的相關保險產品,分散其他家庭風險,客觀上有利于保險密度和深度的拉升......付費¥5閱讀全文文章來源丨《清華金融評論》2024年3月刊總第124期本文編輯丨周茗一責編丨丁開艷、蘭銀帆初審丨徐蘭英終審丨張偉Review of Past Articles -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