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題:教育要不要目的?
加拿大安大略省筆譯口譯協會(atio)認證翻譯、加拿大認證esl老師、留學申請顧問。承接駕照、結婚證、房產證、出生證、疫苗證、護照、銀行流水、資產證明、聘用信、推薦信、營業執照等翻譯。速度快、信達雅、收費合理。不滿意原銀退還。溫哥華英文教練,致力于地道英文表達之前,關于美國的基礎教育,我至少寫過兩篇文章談過我的觀察和觀點。最近我又讀到一篇短文,寫于上世紀7、80年代間,對美國的基礎教育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其觀點與我寫的文章高度吻合,這里也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尤其是跟想把孩子送到美國讀美高和美初的家長分享。It is obvious tha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will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the methods employed, the kind of education given to children and young persons. This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is frequently overlooked. Until recently there were many educationalists who though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discussed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objectives and values of the community in which it was given. The number of such theorists lessens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conditions, but there still exist many who appear to think that problems of the curriculum can be dealt with in this abstract manner.文章一開篇就提到,教育是需要有目的的,目的決定了教綱,決定了教法,決定了傳授哪種教育,這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這一關系鏈條,卻頻頻被忽視。個中原因,請參見。一些教育專家堂而皇之地宣揚一種觀點,教育可以不談目的,不談價值,也就是在我之前文章種提到的,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而非教綱為中心。因此,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為什么是60年代,我文章中也談到,這股新教育之風,與60年代開始的平權運動密切相關,平權運動在教育領域的反映就是,要使教育資源平均化,體現平等,其結果不是把整體水平往上拉,因為那樣的話,難度太大,于是,把整體水平往下拉成了唯一的選項),美國的基礎教育就把“興趣教育”、“快樂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批判性思維”…..等等放在突出的位置,教授什么課程不再重要,而怎樣教、怎樣才能讓孩子有興趣、怎樣才能凸顯“教育應該是一件有趣的、快樂的事情”,這些成了老師們孜孜以求的重點了。其結果是,美國中學生在語言、數理等領域,開始落后于可與之比較的那些國家,美國中學生的SAT成績,一路下滑。這兩年,在美國高校中,出現了不強制要求提交SAT/ACT成績的趨勢,這讓一些人,包括志在留學的中國學生松了一口氣。而這種所謂的新現象,其實不過是60年代開始的教育向下運動的最新動態而已。進入兩千年后,上述情況有所變化,我在這篇文章中講到的,是美國企業反過來倒逼教育改革的一個案例,大家有興趣也可以重溫一下。